十五分钟逻辑学
- 记住:逻辑追求的是确定性
# 第一章 入门
# 逻辑学是什么?
# 什么是逻辑
逻辑是:
-
- 指客观事物的规律,如“大自然有其内在的逻辑”
-
- 特殊的理论, 如“侵略者奉行的是强盗逻辑”
-
- 指思维的规律,规则
-
- 指逻辑学这门科学
- 逻辑 =
- 思维的规则、规律、形式、结构……
- 语言与逻辑的关系
- 逻辑离不开语言,思考就如同自己说话。
- 语言有区域性,但逻辑没有
- 区分语法错误和逻辑错误
# 什么是逻辑学
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规律的科学 目的
- 揭示人脑思维的规律 对象
- 人脑的思维 方法
- 通过研究人类的语言
我们在表述的时候可能会省略逻辑结构词(因为……所以,只要……就等),但思考的过程中不会省略
# 逻辑学的分类
- 形式逻辑学
- 辩证逻辑学,基于形式逻辑学
# 什么是思维
# 思维
思维是人的理性认识
- 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或情感体验不同:
- 感性认识:感知觉、表象
- 理性认识:概念,判断,推理
- 情感体验:喜怒哀乐
# 思维的三种类型
- 概念,有实际含义的
- 判断,对思维中的某个对象有所断定
- 推理,基于一个或一些判断为前提,作出另外的判断
# 思维的规律是
- 人的大脑对事物的认识活动,是借助概念、判断和推理等思维的形式进行的。
- 思维的过程就是运用概念作判断和推理的过程
# 如何理解思维的形式和内容
-
- 如果要用逻辑反驳一个观点,首先应该攻击大前提
# 如何学习逻辑学
# 1、用逻辑去怀疑一切,养成用逻辑思考的自觉意识
- 广告词啊
# 2、始终记住逻辑追求的是确定性
- 什么是逻辑追求的确定性
-
- 例子
- 官话里的积极性,主动性,创造性,就没有明确的定义
- 避免循环定义,循环定义在逻辑学中是无效定义
- 循环论证是无效论证
# 第二章 逻辑思维基本规律
# 概述
- 思维/逻辑的三种基本形式:概念、判断、推理
- 三种基本形式的共性,也称为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:
- 同一律
- 矛盾律
- 排中律
# 同一律
- 原初的定律,另两条定律都是由它推出来的
- 违反同一律:歧义
-
# 什么是同一律
-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,每一思想与其自身必须保持同一
- 公式:A就是A; A=A
- A可以是概念,也可以是判断
- 不能把不同的东西当成同一个,也不能把同一个东西当成不同的
- 同一律保证了思维的确定性
# 违反同一律的情况:
- 转换论题(非故意),偷换论题(故意)
- 转换概念(非故意),偷换概念(故意)
- 把人的认识和物体本身混淆
- 错误:人看到颜色,所以物体存在颜色
-
# 矛盾律
- 公式: $A\neq 非A$
- 同一律 = 矛盾律
- 不能既表达肯定,又否定这种肯定
# 什么是同一思维过程或同一确定的前提
# 直接断定导致的矛盾
- 这是苹果,又不是苹果
# 间接推论导致的矛盾/悖论
- 上帝万能悖论。
- 悖论: 悖论是这样的一类判断,由这一判断的真可以得出它是假的,反之亦然。
# 辩证法?
# 排中律
- 在两个矛盾的观点中,必有一个是成立的
- 公式:$A或者非A$
- 同一律=矛盾律=排中律,都在保证思维的确定性
- 注意:
- 排中律针对两个互为矛盾的思想或观点而言
- 排中律要不能都否定
- 排中律要求必选其一
-
- 如果基于现有的确定前提不能得出相应的确定的结论,就直接说不清楚
-
- 排中律解逻辑题黑科技:互为矛盾必有一真
-
# 充足律
# 什么是充足律
- 充足律也叫因果律。指任何判断都必须有充足的理由
- 充足律认为,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充足根据,任何事物都不能自我解释,没有什么事物是其自身存在的鸢原因
- 语言上表现为:因为所以
- 循环论证就是一种违反充足律的论证
# 第三章 概念
# 概述
# 什么是概念
- 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
- 可以是真实存在的,也可以是想象的
- 可以被什么思维所思考的对象
- 本质属性把一类对象与他类对象区别开来, 但思维中的本质属性不一定就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
# 概念和语词
- 概念存在于思维系统,有对应语词
- 语词存在于语言系统,不一定有对应概念
#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
- 内涵:反映概念中对象的本质属性,习惯上称为含义。“是什么含义?”
- 外延: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。“指的是什么?"
- 例:「人」
- 内涵:能使用文字符号的动物 (这是人的一个定义)
- 外延:世界上所有的人
- **「概念要明确」**就是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
- 内涵决定外延
- 内涵不同的概念,外延却可能相同:等边三角形和等角三角形
- 只用内涵和外延都相同,两个概念才能算作同一个
# 概念间的关系
- 全同关系:两个概念的外延是全部重合的
- 从属关系: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另一个概念的外延。大的概念叫属概念,小的叫种概念
- 交叉关系:两个概念的外延部分重合
- 全异关系: 两个概念的外延没有任何重合。分为两种:
- 矛盾关系:两个全异的概念的并集等于两者的属概念。
- 反对关系:两个全异的概念的并集不等于两者的属概念。还有其他(中立)概念。
-
# 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
# 明确概念就是明确其内涵和外延
- 三种方法:
- 定义:明确内涵
- 划分:明确外延
- 限制和概括: 明确内涵和外延的关系
# 定义
- 定义由三部分组成:
- 被定义项(主语)
- 定义联项(谓语)
- 定义项(宾语)
- 被定义概念 = 种差+临近的属 (种差加属)
-
- 首先确定被定义概念反映的对象属于哪一个属
-
- 把被定义概念和属中的其他比较, 找出被定义概念所反映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的差别, 即种差. 种差即概念的本质属性.
-
-
- 定义的核心是必须将不同的对象区别
-
- 定义的规则
- 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相等(同一律)
- 禁止循环定义
- 一般用肯定的语句形式
-
- 不得使用含混的言辞或比喻
- 概念的建立过程
- 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过程,是先认识基本概念,再建立概念体系。基本概念的定义,不能使用其本身的概念,或者其上概念体系的概念,而只能用其外的概念定义,否则必然出现循环定义。
- 比如一个小孩,先认识铅笔,橡皮,再建立文具的概念。也就是从小概念到大概念。
- 比如数学本身的正确性交由元数学研究,就是用其体系外的概念。
# 划分
- 如何得知一个概念的内涵是否被正确定义了?
- 以此内涵为标准,看看满足此标准的对象是否正确(寻找是否有反例)。
- 什么是划分
- 把一个大类分为若干小类,小类概念都具有大类概念的属性
- 划分的标准必须相同
- 所有小类的外延是大类的外延的Partition(集合划分)
- 亚里士多德《四因说》对西方哲学的划分
-
- 唯心主义主张,物质是源自于心灵,因此只有心灵是真实的。
- 客观唯心和主观唯心的区别:客观不再强调自己内心就是法则,而是把法则归于自己身外的一个不存在的抽象物体,或者概念
- 物理主义认为,心灵是一种物理现象,由身体组织的运作而产生,提出心身(mindbody)一体论。
-
# 限制和概括:明确内涵和外延之间的关系
- 限制: 增加内涵则减少外延, 或减少外延则增加内涵, 的两者之间的关系
- 概括: 反之
- 外延越大, 内涵越小;外延越小, 内涵越大 (成反比)
- 这种关系叫反变关系
# 概念的种类
- 老师说, 讲这一章, 只是因为所有的逻辑学课本上都会有这一章
# 分类的一般性原则
- 分类的目的仅仅是源于人的某种需求. 有了标准, 才有所谓的分类.
- 分类的标准不是唯一的, 但在某一次分类中, 标准必须唯一
- 不同的分类标准没有什么必然联系
# 概念的种类概述
- 根据外延的数量, 可分为:
- 单独概念, 只有一个对象, 如「黄山」, 「杜甫」
- 普遍概念, 不只一个对象, 如「国家」, 「城市」
- 根据概念指的是某类事物还是该类事物以外的事物, 可分为:
- 正概念, 如「金属」, 「有性繁殖」
- 负概念, 如「非金属」, 「无性繁殖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