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earch

Search IconIcon to open search

十五分钟逻辑学

Last updated Jun 14, 2023

  • 记住:逻辑追求的是确定性

# 第一章 入门

# 逻辑学是什么?

# 什么是逻辑

逻辑是:

    1. 指客观事物的规律,如“大自然有其内在的逻辑”
    1. 特殊的理论, 如“侵略者奉行的是强盗逻辑”
    1. 思维的规律,规则
    1. 指逻辑学这门科学
    • 逻辑 =
      • 思维的规则、规律、形式、结构……
    • 语言与逻辑的关系
      • 逻辑离不开语言,思考就如同自己说话。
      • 语言有区域性,但逻辑没有
      • 区分语法错误和逻辑错误

# 什么是逻辑学

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规律的科学 目的

  • 揭示人脑思维的规律 对象
  • 人脑的思维 方法
  • 通过研究人类的语言

我们在表述的时候可能会省略逻辑结构词(因为……所以,只要……就等),但思考的过程中不会省略

# 逻辑学的分类
  • 形式逻辑学
  • 辩证逻辑学,基于形式逻辑学

# 什么是思维

# 思维

思维是人的理性认识

  • 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或情感体验不同:
    • 感性认识:感知觉、表象
    • 理性认识:概念,判断,推理
    • 情感体验:喜怒哀乐
# 思维的三种类型
  • 概念,有实际含义的
  • 判断,对思维中的某个对象有所断定
  • 推理,基于一个或一些判断为前提,作出另外的判断
# 思维的规律是
  • 人的大脑对事物的认识活动,是借助概念、判断和推理等思维的形式进行的。
  • 思维的过程就是运用概念作判断和推理的过程
# 如何理解思维的形式和内容
  • image.png
  • 如果要用逻辑反驳一个观点,首先应该攻击大前提

# 如何学习逻辑学

# 1、用逻辑去怀疑一切,养成用逻辑思考的自觉意识

  • 广告词啊

# 2、始终记住逻辑追求的是确定性

  • 什么是逻辑追求的确定性
    • image.png
  • 例子
    • 官话里的积极性,主动性,创造性,就没有明确的定义
  • 避免循环定义,循环定义在逻辑学中是无效定义
  • 循环论证是无效论证

# 第二章 逻辑思维基本规律

# 概述

  • 思维/逻辑的三种基本形式:概念、判断、推理
  • 三种基本形式的共性,也称为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:
    • 同一律
    • 矛盾律
    • 排中律

# 同一律

  • 原初的定律,另两条定律都是由它推出来的
  • 违反同一律:歧义
    • image.png

# 什么是同一律

  •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,每一思想与其自身必须保持同一
  • 公式:A就是A; A=A
    • A可以是概念,也可以是判断
  • 不能把不同的东西当成同一个,也不能把同一个东西当成不同的
  • 同一律保证了思维的确定性

# 违反同一律的情况:

  • 转换论题(非故意),偷换论题(故意)
  • 转换概念(非故意),偷换概念(故意)
  • 把人的认识和物体本身混淆
    • 错误:人看到颜色,所以物体存在颜色
    • image.png

# 矛盾律

  • 公式: $A\neq 非A$
  • 同一律 = 矛盾律
  • 不能既表达肯定,又否定这种肯定

# 什么是同一思维过程或同一确定的前提

  • image.png

# 直接断定导致的矛盾

  • 这是苹果,又不是苹果

# 间接推论导致的矛盾/悖论

  • 上帝万能悖论。
  • 悖论: 悖论是这样的一类判断,由这一判断的真可以得出它是假的,反之亦然。

# 辩证法?

  • image.png
  • image.png
  • image.png
  • image.png
  • image.png

# 排中律

  • 在两个矛盾的观点中,必有一个是成立的
  • 公式:$A或者非A$
  • 同一律=矛盾律=排中律,都在保证思维的确定性
  • 注意:
    • 排中律针对两个互为矛盾的思想或观点而言
    • 排中律要不能都否定
    • 排中律要求必选其一
  • image.png
  • 如果基于现有的确定前提不能得出相应的确定的结论,就直接说不清楚
  • image.png
  • 排中律解逻辑题黑科技:互为矛盾必有一真
    • image.png

# 充足律

# 什么是充足律

  • 充足律也叫因果律。指任何判断都必须有充足的理由
  • 充足律认为,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充足根据,任何事物都不能自我解释,没有什么事物是其自身存在的鸢原因
  • 语言上表现为:因为所以
  • 循环论证就是一种违反充足律的论证

# 第三章 概念

# 概述

# 什么是概念

  • 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
    • 可以是真实存在的,也可以是想象的
    • 可以被什么思维所思考的对象
  • 本质属性把一类对象与他类对象区别开来, 但思维中的本质属性不一定就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

# 概念和语词

  • 概念存在于思维系统,有对应语词
  • 语词存在于语言系统,不一定有对应概念

#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

  • 内涵:反映概念中对象的本质属性,习惯上称为含义。“是什么含义?”
  • 外延: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。“指的是什么?"
  • 例:「人」
    • 内涵:能使用文字符号的动物 (这是人的一个定义)
    • 外延:世界上所有的人
  • **「概念要明确」**就是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
  • 内涵决定外延
  • 内涵不同的概念,外延却可能相同:等边三角形和等角三角形
  • 只用内涵和外延都相同,两个概念才能算作同一个

# 概念间的关系

  • 全同关系:两个概念的外延是全部重合的
  • 从属关系: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另一个概念的外延。大的概念叫属概念,小的叫种概念
  • 交叉关系:两个概念的外延部分重合
  • 全异关系: 两个概念的外延没有任何重合。分为两种:
    • 矛盾关系:两个全异的概念的并集等于两者的属概念。
    • 反对关系:两个全异的概念的并集不等于两者的属概念。还有其他(中立)概念。
  • image.png

# 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

# 明确概念就是明确其内涵和外延

  • 三种方法:
    • 定义:明确内涵
    • 划分:明确外延
    • 限制和概括: 明确内涵和外延的关系

# 定义

  • 定义由三部分组成:
    • 被定义项(主语)
    • 定义联项(谓语)
    • 定义项(宾语)
  • 被定义概念 = 种差+临近的属 (种差加属)
      1. 首先确定被定义概念反映的对象属于哪一个
      1. 把被定义概念和属中的其他比较, 找出被定义概念所反映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的差别, 即种差. 种差即概念的本质属性.
    • image.png
  • 定义的核心是必须将不同的对象区别
    • image.png
  • 定义的规则
    • 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相等(同一律)
    • 禁止循环定义
    • 一般用肯定的语句形式
      • image.png
    • 不得使用含混的言辞或比喻
  • 概念的建立过程
    • 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过程,是先认识基本概念,再建立概念体系。基本概念的定义,不能使用其本身的概念,或者其上概念体系的概念,而只能用其外的概念定义,否则必然出现循环定义。
    • 比如一个小孩,先认识铅笔,橡皮,再建立文具的概念。也就是从小概念到大概念。
    • 比如数学本身的正确性交由元数学研究,就是用其体系外的概念。

# 划分

  • 如何得知一个概念的内涵是否被正确定义了?
    • 以此内涵为标准,看看满足此标准的对象是否正确(寻找是否有反例)。
    • 什么是划分
      • 把一个大类分为若干小类,小类概念都具有大类概念的属性
      • 划分的标准必须相同
      • 所有小类的外延是大类的外延的Partition(集合划分)
  • 亚里士多德《四因说》对西方哲学的划分
    • image.png
    • 唯心主义主张,物质是源自于心灵,因此只有心灵是真实的。
      • 客观唯心和主观唯心的区别:客观不再强调自己内心就是法则,而是把法则归于自己身外的一个不存在的抽象物体,或者概念
    • 物理主义认为,心灵是一种物理现象,由身体组织的运作而产生,提出心身(mindbody)一体论。

# 限制和概括:明确内涵和外延之间的关系

  • 限制: 增加内涵则减少外延, 或减少外延则增加内涵, 的两者之间的关系
  • 概括: 反之
  • 外延越大, 内涵越小;外延越小, 内涵越大 (成反比)
  • 这种关系叫反变关系

# 概念的种类

  • 老师说, 讲这一章, 只是因为所有的逻辑学课本上都会有这一章

# 分类的一般性原则

  • 分类的目的仅仅是源于人的某种需求. 有了标准, 才有所谓的分类.
  • 分类的标准不是唯一的, 但在某一次分类中, 标准必须唯一
  • 不同的分类标准没有什么必然联系

# 概念的种类概述

  • 根据外延的数量, 可分为:
    • 单独概念, 只有一个对象, 如「黄山」, 「杜甫」
    • 普遍概念, 不只一个对象, 如「国家」, 「城市」
  • 根据概念指的是某类事物还是该类事物以外的事物, 可分为:
    • 正概念, 如「金属」, 「有性繁殖」
    • 负概念, 如「非金属」, 「无性繁殖」